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
首页悠闲的大学时代海钓社团生活第105章 一条大多宝

第105章 一条大多宝

    身长大概有个半米左右的大牙片随着钓线的不断回收,翻着个儿打着转儿的就浮上了海面。

    “抄网,抄网。”

    对于这种好货,就别用搭钩那么暴殄天物的工具了。

    “我瞧瞧我瞧瞧。”

    几个老家伙挤了过来,看着敖慕之提起来的大牙片,羡慕的俩眼珠子都快变兔爷儿了。

    “大外孙子,过来告诉姥爷,这条咋钓上来的啊?手法细节,给姥爷讲讲。”

    老李头儿还想从自己外孙子身上获得一些作钓的技巧,却没想到另一边儿的刘冬雪大喊到。

    “中鱼!!”

    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。

    不同于敖慕之,和大多数人一样,刘冬雪用的还是电绞加船竿的组合。

    电绞可就不怕褐牙鲆在海里弓身当风筝了,一路火花带闪电的生拉硬拽,一条差不多大小的褐牙鲆也被拉到了海面。

    “谁递我一下抄网?!”

    鱼到了海面了,可抄网还在船那边儿……

    敖海源端起抄网就跑了过去。

    哗啦一下,又一条大牙片被请上了船。

    刘冬雪的鱼刚上船,他自己还在摘钩解线的时候,默默钓鱼的董博君也上鱼了。

    陈杰豪选的电机发挥依然稳定,董博君钓获的牙片很快也被拉到了船上,虽然个体没刚才的两个大,但是也有个二三十厘米的样子了。

    看到此情此景,几个老家伙相对一视。

    还问什么啊?赶紧回钓位钓鱼啦!

    因为整条船就这一个抄网,而这会儿全员都开始不断中大牙片。

    没办法,敖海源只能是充当起了临时船工的角色。

    这会儿中鱼的频率似乎有些变快了。

    全船除敖慕之之外,其余人依旧用着电绞,但是从个体而言,玩儿船远投的敖慕之钓的明显比其他人大上一号。

    来回来去的给大家抄鱼,这波儿的褐牙鲆大牙片,敖海源除了之前的三条小的之外,就再无斩获。

    一个小时再度很快度过。

    “累了累了,不玩儿了!”

    最先喊累的还是敖慕之。

    别人是舒舒服服的玩儿电绞,唯独他玩儿船上远投,不累你累谁?

    能把鱼钓到烦,这也是一种另类的凡尔赛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里,敖慕之独自斩获半米级的褐牙鲆6条,尺级的13条,十几厘米的直接扔回了海里。

    “老爸,你玩儿会儿吧,我去给大家抄抄鱼。”

    “行!”

    把抄网扔给小敖,敖海源顺手抄起了敖慕之的钓竿。

    “我也体验一下新竿子在船上夜钓远投到底是怎么个好玩儿法!”

    “嗖~”

    重坠带着钩饵飞向了敖海源预选的海域标点。

    5000型的AbU mAx Sx,上满4号线能储满240米左右。

    但这会儿线杯上的线已经见半儿了,至少出去100米的主线。

    “阔以阔以,这竿子手感的确不错。”

    之前没抛投,再度上手抛投之后,敖海源就发现了这竿子的妙处。

    双脚的导环,强化的管式轮座,依旧是那个简约风。

    嗯,整体的设计深得朕心!

    最可老敖的心的地方,还要数这根竿子的插接设计。

    市面上常见的插接方式,不外乎三种:正并继、逆并继和印龙继。

    以两节竿为例,正并继的插接方式就是竿稍插入到手把节之中。

    正并继的优点是强度好,腰力和耐用方面表现还不错,制作工艺相对来说高一些。

    另外就是说因为这种插接方式,决定了手把节先径的强度要大于竿稍元径的强度,即便作钓过程中爆了,配节也不会那么难,成本也不会那么大。

    但是,正并继的竿子时一节比一节粗,元径相对会粗一些,所以竿子看上去会有一些笨重感。

    逆并继就好理解了,把正并继反过来,手把节插入到竿稍里面,也就是说,手把节的先径要小于竿稍的元径。

    这种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会稍微低一点,所以这种竿子在市面上会出现在价格相对低一些的竿子上面。

    当然,也不是绝对都会出现在低端竿上,有些品牌的高端竿也会用逆并继的方式。

    逆并继也不是说没有优点的!

    除价格优势外,就是力量从竿稍过渡到竿身的时候更均匀。还有就是竿子看上去要比正并继的秀气一些。

    缺点也同样明显,断竿的时候,大多会在手把节的位置断,配节费用会大幅增加。

    印龙继,说白了就是在手把节中插入一段椎管并用胶水粘死,然后作为一个整体,用手把节插入竿稍节。

    原理相当于把一支独节竿断开,然后在中间插入一根椎管连起来。

    但是印龙继对于素材和制作工艺,要求很高。

    小应他们给敖慕之做的这根儿,初衷目的是xh的岸投铁板竿,在充分考虑了强度问题和美观之后,还是采用了印龙继的插接方式。

    说是三节的继本数,但实际上,这是一个2节半的款式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握把是一个单独的,大概50来公分长,剩下的2米半一分为二,收长有个1.3米左右。

   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保全了美观度,还换来了高强度的竿身,又不会因为太长而不方便懈怠。

    这也是这竿子能轻松抡150克坠的原因。

    虽然严格的、一再的控制竿身的尺寸和重量,但这竿子整体还是达到了将近300克的重量。

    搜了一竿没口,嗖的一下,敖海源打出了第二竿。

    正在摇轮的空当,敖海源感到手里的竿子传来了一丝轻微的抖动。

    “呦呵,感度还不错啊,xh的竿子连这么细微细小的信号都能传递过来!”

    摇轮收线的时候敖海源没有注意海面的情况,当敖海源把目光移到海面的时候,心又不争气的砰砰跳了起来,就像当年看到李建颖的第一眼。

    朱红色,鲜艳的朱红色雾气。

    立刻停止收线,敖海源静等鱼吞钩要线。

    很快,水底再次传来了动静。

    竿稍被重重的一带,随即来了个大弯腰。

    敖海源紧跟着奋力一抽就把竿子立了起来。

    用岸投铁板竿在船上钓鲽鱼类,敖海源还真是大姑娘上轿—头一次。

    老敖觉得这次拉动水下大鱼的感觉很奇妙,像是扯风筝,又像是在拉一个装满水的大塑料袋。

    通过钓组和竿身的传导,敖海源也感受到了线的另一端,鱼的状态的变化。

    敖慕之看到自己老爸也中大鱼了,端着抄网颠儿颠儿地跑了过来。

    “老爸你稳住啊,是不是感觉像放风筝?”

    “适当压下竿子,然后再抬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压这么长时间,停顿几秒就立刻再抬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哎呀,不是这样,是这样……也不是这样,是那样……”

    敖海源叫他闹得都有点儿不会钓鱼了,索性让小敖把抄网留下,让他滚一边儿自己玩儿去。

    定了定心神,敖海源再度认真的对付起海里的鱼。

    从手感上来说,感觉是不一样。

    飘忽中带着一丝沉重,扯得动但又夹杂着一种怕扯断的小心。

    按照自己的想法,敖海源一点一点的把这条鱼拉到了水面。

    “这是……”

    看着水里的大家伙,敖海源生出了一种不真实感。

    身体扁平,体形略呈菱形,由于背、臀鳍较宽,所以整体观又近似圆形。

    这货是个大菱鲆啊!!

    大菱鲆,又名瘤棘鲆,商品名多宝鱼。

    “多宝”二字与通天教主座下弟子的名讳无关,乃是英文turbot的音译,取“多宝多福”之意。

    1992年由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从欧洲引入国内,成为我国北方海水鱼类最大宗养殖种类。

    体型接近菱形,有眼侧(下同)颜色变化较大,灰褐色至近乎黑色皆有可能,无眼侧白色(下同),气质朴实敦厚,在比目鱼中算是模样比较周正的。

    个大肉多,滑嫩鲜香,清蒸、红烧皆可。

    而对于鲽形目鱼种,区分起来也特别有意思。

    鲽形目 pleuroiformes,硬骨鱼纲的1目 ,因游动似蝶飞而得名。

    又因本目鱼类两眼同位头一侧,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,故又名比目鱼。

    在古代,这可是皇帝的专属贡品,一般二般的人想吃还吃不到。

    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曾在福州一家饭店用餐。

    当时这家饭店在台江码头旁边,临江而建,风光秀丽,空气清新,饭店里生猛海鲜,海产珍品样样俱全。

    咱乾隆皇帝喝酒喝美了,就命跑堂的伙计再打一壶福建老酒,要了一条当地的贴沙鱼下酒,想品尝一下福州的酒菜。

    皇上老佛爷发话了,厨师哪敢怠慢,很快从鱼缸里挑选一条肥大且活蹦乱跳的黑点贴沙鱼,放在砧板上对半切开。

    却不小心其中一半贴沙鱼竟然跳到闽江中,在江水中游来游去。

    如此神奇的情景,哪能独享?!

    厨师赶紧请乾隆皇帝观看。

    皇帝见此景,说道:“怪哉!怪哉!此乃半边鱼也。”

    在乾隆皇帝细细品尝了另一半鱼,觉得鲜美可口,风味独特,留香口齿,回味无穷,大加赞赏,叹曰:“朕在皇宫吃千秋百味,都不如这半边鱼也。”

    半边鱼因此得名。

    回京后,皇帝下旨命福州知府每年进贡鲜活“半边鱼”。从此,福州特产“半边鱼”名声在外,饮誉京都,故又称“皇帝鱼”。

    其实,当时乾隆吃的,应该是鳎亚目里的舌鳎。

    鲽形目里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。而我们中国,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。

    尾部明显的是鲽亚目,眼在左侧为鲆,在右侧的为鲽。

    躯干部和尾部浑然一体的是鳎亚目,眼在左侧是舌鳎,在右侧是鳎。

    还有一个不重要的鳒亚目,体轴扁平化和不对称程度上明显低于鲽亚目,仅1科1属3种,我国南方海域产1种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,左倾右倾没准儿。

    而鲽形目里最牛叉的品种,要属鲽亚目里的大西洋比目鱼。

    英国《每日邮报》在2013年,德国钓鱼者马尔科在挪威钓到了一条重达513英镑(约233公斤)的比目鱼,打破了大西洋比目鱼的世界纪录。

    在此之前,世界上最大的大西洋比目鱼重量为419英镑(约190公斤),而这条鱼则重达513英镑(约233公斤),比一只野生大猩猩都重。当这条比目鱼上钩时,马尔科开玩笑说他钓到了“潜艇”。

    由于这条9英尺(约2.7米)长的比目鱼对于马尔科的小船来说太大了,他和他的三个朋友在鱼尾巴上系了一条绳子,用吊车把它拖到了码头。

    后来马尔科在国际钓鱼协会提交了申请,最终确定了这条世界记录。

    敖海源钓的这条大菱鲆,虽然没有达到夸张2米多长度,但是目测也有个七八十公分的样子了。

    单脚挑起来抄网,敖海源自钓自抄。

    得亏这个抄网口径超大,要不这条大菱鲆还真抄不进来。

    体长七八十公分,横向宽也得有个七八十公分。

    用摘钩器把鱼嘴里的钩子小心翼翼的摘下来,别看这种鱼看着像躺平的,但是要给你一口,那小牙也够你喝一壶的。

    “啧啧啧,这个体,恐怕没个六七年都长不到那么大。”

    围观中的老丈人李国振感叹道。

    拿来鱼尺一拉,鱼体长83厘米,宽78厘米。

    从厨房里端出来一个电子秤,上秤一幺。

    好家伙!7.3公斤!

    这已经算是这个种类里的巨物了。

    “这个必须得整活的,要是挂了就太可惜了。”

    对此,所有人的意见一致。

    这条船还有两个活饵舱,腾出来一个放满海水,小心的把这条大宝贝儿请进去,就算是安顿好了。

    “你们说这算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呢?”

    王海华摩挲着下巴问众人。

    “既不算野生也不算养殖!”仇院在一旁解释道。

    国内外大菱鲆养殖模式分为:室外开放式流水养殖、海面网箱养殖、室内开放式流水养殖和室内封闭式循环流水养殖四种。

    初期大菱鲆主要采用三种养殖模式养鱼,一是采用过滤自然海水,冬季升温,夏季降温的方式,但这种方式能耗大。

    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深井海水养殖大菱鲆,整个养殖主要使用深井海水,夏季抽取自然海水,用井水调高温,使全年的养殖水温保持在11.3-20c,养殖13个月体重可达1000g左右,养殖17个月体重可达2000g。深井海水具有调温,防止污染,保持优良水质,节约能源等作用。

    第三模式为采用网箱养殖,主要在我国福建沿海,在秋末冬初,海水温度在20c左右,将全长10cm左右、体重30g左右的大菱鲆,进行网箱养殖,亦带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

    海水网箱养殖是一种很好的流水养殖方式,水中溶解氧高,病害少,网箱养殖试验可以为大菱鲆养殖提供另一条途径,并通过网箱养殖,开辟了“南北接力”、“海陆接力”的养殖格局。

    “这个种群,极有可能是网箱破损后逃跑出来的族群,在这里繁衍生息,结果被我们给截胡了。”

    有好货就不要多聊了,继续开搞!!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koudaixs.com。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m.koudaixs.com


同类推荐: 杨易沈幼薇我的绝色未婚妻杨易苏南栀病娇大佬太缠人:我一躲,他疯了!吃瓜的快乐根本想象不到!模拟十万次,我于古今未来全无敌杨易苏南栀魂穿大明,我从西南打到东北八零团宝甜糯糯,捧奶瓶捉鬼全家宠